应急决策/钟开斌编著
标准编号:978-7-5097-6017-8   
主要著者:钟开斌编著   
出版信息:       
载体形态: : 图表
价格描述:45.00
主题词:突发事件  应急决策  信息源  信息渠道  理论与案例  
电子资源: 查看资源1 
相关资源:
 

内容摘要

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不同的决策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决策效果。应急决策可界定为一种在不确定条件下对各种意外事态进行准确研判并采取非常规应急处置措施的决策情景。突发事件情景下的应急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多层级的适应性动态演进过程。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放大性等“非常规”特征,形成机理不确定,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影响后果更加严重,难以用传统的常规方式进行识别、研判、决策和处置。应急决策的目标是在尽可能获得充分的突发事件信息的前提下,缩短决策时滞和决策质差,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作出各种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正确决策
文献条码 索书号 状态 所属分馆 所在馆 馆藏地点 架位号 单价 套价 入库日期 操作
CX020193 D035/0749 在架 苍溪县图书馆 苍溪县图书馆 期刊阅览室 CNY45.00 CNY45.00 2019-10-28 登录
订购年份 验收类型 验收期数 验收数量 验收日期
未找到数据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1006
005 __ 20200527153918.0
010 __ ■a978-7-5097-6017-8■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4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应急决策■f钟开斌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4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应急决策是应急管理的核心,不同的决策行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决策效果。应急决策可界定为一种在不确定条件下对各种意外事态进行准确研判并采取非常规应急处置措施的决策情景。突发事件情景下的应急决策是一个多阶段、多主体、多层级的适应性动态演进过程。特别是在日益开放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复杂性、多样性、连锁性、集中性、严重性、放大性等“非常规”特征,形成机理不确定,演变过程错综复杂,影响后果更加严重,难以用传统的常规方式进行识别、研判、决策和处置。应急决策的目标是在尽可能获得充分的突发事件信息的前提下,缩短决策时滞和决策质差,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迅速有效地作出各种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正确决策,从而采取各种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降低突发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的资源损失或消耗。中国的应急决策体制是一种“碎片化”的官僚制决策模式:在权力纵向分配上,以上级垂直管理为主、属地管理为辅,相对“集权于上”;在权力横向分配上,以分类管理为主,发挥综合管理和议事协调机构职能;在条块关系上,职能交错、相互分割,衔接配合不够;同时,决策过程以追求共识和程序化为主,保留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这种超稳定、碎片化、科层制的应急决策模式,与重特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开展抢险救援以有效减少损失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现场快速动态演变的突发事件态势不相适应,决策迟滞经常导致事态扩大,产生更重大的损失。本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按“信息源—信息渠道—知识形成—科学决策”的逻辑,分析突发事件的过程动力学特性和时空演化规律,以现有部门职责分工和分类管理格局为基础,构建基于“信息源—信息渠道”的应急决策模式,解决当前中国“碎片化”的官僚制应急决策模式的薄弱环节,形成一个基于信息的多主体、多阶段、多层级的适应性动态应急决策机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关于应急决策的解释,主要包括认知—心理、官僚—组织、议程—政治三种框架,融合了心理学、组织学、政治学、管理学、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的不同方法和观点。本研究按照“信息源—信息渠道—知识形成—科学决策”的突发事件应对逻辑及其演变规律,构建“信息源—信息渠道”解释框架,科学分析突发事件的过程动力学特性和时空演化规律,以信息为中心对突发事件情景下的应急决策问题进行研究。“信息源—信息渠道”解释框架认为,信息是突发事件情境下进行应急决策的核心要素,信息的完备程度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结果,应急决策本质上是一个信息收集、分析、传递、研判和运用的管理过程。该解释框架从知识分布和信息传递的角度描述了应急决策中信息的稀缺性、分散性、有限性等特征,把突发事件情境下信息获取与信息传递看作是影响应急决策的两个基本变量。从信息源是否清晰、信息渠道是否畅通来看,突发事件情景下的应急决策主要包括信息源模糊且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源清晰但信息渠道不畅、信息源模糊但信息渠道畅通、信息源清晰且信息渠道畅通四类情景。“信息源—信息渠道”解释框架强调,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决策过程中,只有信息源清晰、信息渠道畅通并且两者恰当匹配(“双畅通、互匹配”),才能出现所谓的应急决策的“机会之窗”,决策者由此才能及时准确地对突发事件进行界定和认知,在此基础上快速高效地作出正确决策。根据“信息源—信息渠道”的解释框架,本研究选取2003年“非典”疫情(应急决策情形I,信息源模糊、信息渠道不畅)、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应急决策情形II,信息源清晰、信息渠道不畅)、2008年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9·8”特别重大尾矿库溃坝事故(应急决策情形III,信息源模糊、信息渠道畅通)三个典型的应急决策“失败”的案例,进行个案“深描”及比较研究。这三起事件发生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信息源模糊或信息渠道不畅甚至两者兼而有之的情况,上级部门和决策者对事态的认识、判断和决策经历了一个由“抵消型”向“弥补型”逐步演变的曲线上升过程,上级决策者最终缺少信息或以错误的信息为依据来研判事态,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不符合实际事态。根据“信息源—信息渠道”的解释框架以及对典型“失败”案例的个案“深描”和比较研究,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改革传统的“碎片化”的官僚制应急决策模式,建立基于信息整合的综合性应急决策模式;完善信息技术支撑和研判报告制度,提高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性、准确率和覆盖面;建立一种基于信息的多主体综合协调联动机制,整合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系统和不同层级的应急力量和资源;引入情景分析等突发事件预测模拟手段,提高对现代复杂突发事件发展趋势、演变规律和应对体系的认识判断。中国应急决策模式优化的目标,是按照“党政联动、军地联合、统一指挥、上下互动、综合协调”的原则,建立一个基于信息整合的多阶段、多主体、多层级的适应性演进决策模式,使应急决策既有基本的刚性和原则性,又能保持适度的弹性和可拓展性,从而做到既能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科学有序地进行,又能根据动态演变的突发事件场景做出灵活调整。
606 0_ ■a突发事件■x应急决策■x信息源■x信息渠道■x理论与案例
606 0_ ■a应急决策
606 0_ ■a信息源
606 0_ ■a信息渠道
606 0_ ■a理论与案例
690 __ ■aD035■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5526076
905 __ ■bCX020193■dD035■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