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CX018583 |
K928.42/0749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期刊阅览室 |
|
CNY45.00 |
CNY45.00 |
2019-10-28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9885
005 __ 20200527154748.0
010 __ ■a978-7-5201-4661-6■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9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h2019■f吴欣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9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本书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共同推出的第二本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报告,共分为八部分,第一部分为总报告,第二部分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篇,第三部分为运河文化保护、研究篇,第四部分为水利、航运、环境篇,第五部分为经济发展篇,第六部分为运河城镇篇,第七部分为他山之石,第八部分为附录。共21篇研究报告。总报告认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保护、传承、利用为基本原则,是国家、大运河流经区域政府及社会各界进行文化保护、学术研究、环境规划、社会经济建设和区域协作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年来,文化带建设在强调大运河物化本体、线性长廊、活态文化的基础上,突出了大运河文化的建构性特征,即大运河文化与人的关联、大运河的时代性和战略性。实践层面,包括河道管理、旅游开发、文化保护在内的多项工作逐一展开,并逐渐形成“大运河发展模式”的雏形。作为一个沟通南北、连接古今的交通大动脉,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和利用的逻辑与发展规划,是在自然文化整合的基础上,强化国家战略及人本要素,通过建设形塑新的历史时期的中华文化。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篇对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果进行了总结,进行了趋势预测,提出了政策建议。运河文化保护、研究篇对运河文化物质及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文化记忆、博物馆建设等问题展开了探讨。水利、航运、环境篇分析了京杭运河沿线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与对策、北方运河通航的可行性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相关问题。经济发展篇聚焦中国大运河城市经济形势以及大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运河城镇篇分别探讨了大运河沿线的浚县、台儿庄与窑湾三座古镇的历史和发展状况。他山之石对巴拿马运河的历史与当前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部分介绍了运河沿线的相关机构。
606 0_ ■a大运河文化■x文化保护■x民俗文化■x南水北调■x创意产业■y中国
606 0_ ■a文化保护
606 0_ ■a民俗文化
606 0_ ■a南水北调
606 0_ ■a创意产业
606 0_ ■a中国
690 __ ■aK928.42■v4
690 __ ■aTV6■v4
690 __ ■aK878■v4
690 __ ■aG122■v4
690 __ ■aF127■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10978959
905 __ ■bCX018583■dK928.42■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