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CX015661 |
F326.11/0749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期刊阅览室 |
|
CNY45.00 |
CNY45.00 |
2019-10-28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6963
005 __ 20200527154404.0
010 __ ■a978-7-5097-1944-2■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1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种粮行为与粮食政策■f樊明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1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中国粮食政策面临的最大选择是:粮食生产和流通主要应由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这在学术界分歧很大,政策走向也不明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研究农民的种粮行为,尤其是对价格等利益信号的反应,分析粮食生产的外部性和弱质性,以及粮食市场的竞争性。为此,本书调查了1976~2008年农民的种粮行为。研究发现,价格等利益信号直接影响农民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从而影响产量,农业的弱质性经不起严格考证,粮食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农业具有弱负外部性而非流行的正外部性。由此得出结论:中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应主要由市场主导。本书的研究还发现,中国的粮食安全是一个被夸大了的问题,粮食有过量储存之嫌,确定国有粮食企业为流通主渠道是对粮食市场中其他参与者平等竞争的限制,从而影响流通的成本和效率,支农政策有悖论性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是诸多“三农”问题的根源。
606 0_ ■a种粮行为■x粮食政策■x城镇化■x市场化
606 0_ ■a粮食政策
606 0_ ■a城镇化
606 0_ ■a市场化
690 __ ■aF326.11■v4
690 __ ■aF323.5■v4
690 __ ■aF321.1■v4
690 __ ■aF320■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5648217
905 __ ■bCX015661■dF326.11■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