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中心都市区的形成与地区经济差距/范红忠编著
标准编号:978-7-5097-0226-0   
主要著者:范红忠编著   
出版信息:       
载体形态: : 图表
价格描述:45.00
主题词:城市经济  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  区域差异  研究  中国  
电子资源: 查看资源1 
相关资源:
 

内容摘要

生产与人口合理分布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也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就是生产与人口合理分布问题。例如,假如一国由国土面积相同的A、B两个地区构成,A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聚集了该国大部分生产与人口,而B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只拥有小部分生产与人口,然而A、B两个地区人均生产相差并不大。这样的生产与人口分布尽管不平衡,但可能是合理的,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也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鉴新经济地理学关于“核心—边缘区”经济地理结构的理论成果,本书将城市化、地区差距和西部生态环境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资本与人口流动、生产与人口分布的视角,采用数理经济模
文献条码 索书号 状态 所属分馆 所在馆 馆藏地点 架位号 单价 套价 入库日期 操作
CX015056 F299.2/0749 在架 苍溪县图书馆 苍溪县图书馆 期刊阅览室 CNY45.00 CNY45.00 2019-10-28 登录
订购年份 验收类型 验收期数 验收数量 验收日期
未找到数据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6358
005 __ 20200527154328.0
010 __ ■a978-7-5097-0226-0■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08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中国多中心都市区的形成与地区经济差距■f范红忠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08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生产与人口合理分布不仅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也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就是生产与人口合理分布问题。例如,假如一国由国土面积相同的A、B两个地区构成,A地区自然生态条件优越,聚集了该国大部分生产与人口,而B地区自然生态条件恶劣,只拥有小部分生产与人口,然而A、B两个地区人均生产相差并不大。这样的生产与人口分布尽管不平衡,但可能是合理的,既是区域协调发展的结果,也会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借鉴新经济地理学关于“核心—边缘区”经济地理结构的理论成果,本书将城市化、地区差距和西部生态环境三个紧密联系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资本与人口流动、生产与人口分布的视角,采用数理经济模型、计量经济模型、比较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首先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地区差距的形成机理、构成、趋势以及我国生产与人口布局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了通过发挥多中心都市区对农村剩余人口的吸纳池功能,可以有效减少地区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多中心都市区的内生形成和政府政策的影响,并对多中心都市区的形成及其对农村剩余人口的吸纳作用进行了经验和案例研究。本书的主要发现:(1)在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口流动限制是造成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诸如自然地理条件、技术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只有在存在人口流动成本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作用,地区经济差距与人口流动成本成正比。(2)由东部一些大都市区构成的我国核心发达区域与我国其余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占我国总体地区差距的80%以上,其主要原因不是生产过多地集中到了核心发达区域,而是在生产长期向东部不断集中的过程中,人口没有相应的向那里集中,造成核心发达区域生产与人口分布高度失衡。(3)在我国当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地区市场规模是地区投资吸引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即使我们能够将中西部地区的软硬投资环境建设得同东部地区同等优良,东部同样会因为占绝对优势的市场规模而成为投资的重点地区,我国投资的空间分布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4)虽然一些大都市区面积狭小的中心城区人口密集,但我国大都市区的郊区和所辖县尚未形成生产与人口聚集的城市亚中心,这阻碍了大都市区发挥人口吸纳池的功能。(5)人口流动与聚集是促进多中心都市区形成的重要市场力量,我国人口流动政策阻碍了我国大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区的转变,降低了大都市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引和转移功能。综合研究发现,本书的主要结论是: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大都市区尤其是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大都市区流动,促使我国大都市区实现向多中心都市区的转变,使其充分发挥人口吸纳池功能,是我国加快实现城市化和减少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途径,而且这有助于西部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区域经济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本书有两个创新:(1)论证了“核心—边缘区”经济地理结构和城市以及多中心都市区内生形成的多种力量,并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模型化分析。一般的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教科书以及现有的研究文献,把城市的形成归因于聚集经济和聚集不经济,或者归因于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从资本与人口流动的视角,聚集经济和不经济只是资本与人口流动在其流入地的外部性,资本与人口流动在其流出地也产生了两种外部性,本书将其定义为离散经济和离散不经济。四种外部性和厂商内部的规模经济都影响了投资者和消费者的行为与决策。(2)采取一种新的方法,对区域经济问题进行了一般均衡分析。本书定义了合成实物资本和产量的真实货币价值两个关键的概念,假设它们是一般均衡状态下一系列商品的线性组合。同一般均衡分析的传统方法相比,用合成实物资本和产量的真实货币价值来建模,可以更方便地考察厂商和消费者跨地区的行为与决策。
606 0_ ■a城市经济■x经济发展■x地区经济■x区域差异■x研究■y中国
606 0_ ■a经济发展
606 0_ ■a地区经济
606 0_ ■a区域差异
606 0_ ■a研究
606 0_ ■a中国
690 __ ■aF299.2■v4
690 __ ■aF127■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8737319
905 __ ■bCX015056■dF299.2■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