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CX030123 |
C91/0749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总馆流通库 |
|
CNY45.00 |
CNY45.00 |
2019-10-28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0447
005 __ 20200527153852.0
010 __ ■a978-7-5201-0563-7■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7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污名■f姚星亮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7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东西,人人怨憎却又不离不弃——因为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既是其受害者,又是其传颂者——只有程度或遭遇上的不同,而概莫能外。在学术研究无所不及的今天,它又或许是唯一一个,虽根植于人们内心,却游离于关切之外的对象,如影随形——这就是“污名”。污名,并不仅仅是一个社会习得的“称谓之名”,也不仅仅是通行认识的“歧视之名”或“导致歧视之由”,现实中,污名的日常呈现远比我们抽离出来的认识复杂、丰富得多。污名的心理动因与日常实践、污名的应对与效应,也超出了一般社会性学习或情境性互动的范畴。从“生活政治”及其主体建构视角来看,污名是不同主体多层次共建的结果,是一种“基于差异的政治建构与日常实践”。
606 0_ ■a差异政治■x主体建构■x日常实践■x政治社会
606 0_ ■a主体建构
606 0_ ■a日常实践
606 0_ ■a政治社会
690 __ ■aC91■v4
690 __ ■aD691.75■v4
690 __ ■aD691.9■v4
690 __ ■aD0-05■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8833906
905 __ ■bCX030123■dC91■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