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CX029353 |
S42/0749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期刊阅览室 |
|
CNY45.00 |
CNY45.00 |
2019-10-28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2020010166
005 __ 20200527154811.0
010 __ ■a978-7-5097-9974-1■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7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灾损评估报告■hNo.2■f矫梅燕, 张祖强, 周广胜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7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气候变化采取稳健的适应措施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危害有加重趋势。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减灾能力相对薄弱,我国一直是农业气象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气候变化又给农业气象灾害带来了一些新特点。本报告重点评价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水稻)主要种植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趋势及其气象灾损,为制定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报告主要结论如下。1。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全国高温事件趋多,低温事件显著减少;年均与各季霜冻日数均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年雨日呈显著减少趋势,强降水事件呈增加趋势。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气候变得暖时更暖、旱时更旱、涝时更涝。2。干旱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全国农业干旱灾害发展呈面积增大和频率加快趋势,21世纪以来干旱成灾率平均达56%,且以秦岭-淮河线为界的北方旱灾影响程度与增速均明显大于南方。全国旱灾呈从南向北增加趋势,黄淮海地区旱灾影响最为严重,其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三大耕作区总受灾面积约占全国受灾面积的69%,为旱灾频发区。3。小麦涝渍演变趋势冬小麦涝渍呈增加趋势且生育后期灾害强度增加更明显。196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的涝渍多发于苗期、拔节期和抽穗灌浆期,而少发于孕穗期,但变化趋势不同。1981~2010年冬小麦涝渍除拔节期外均呈增加趋势,特别是在孕穗期和抽穗灌浆期,不仅发生灾害的趋势明显增加,而且灾害强度也显著增加。冬小麦各生育期的涝渍均呈南部多、北部少的分布格局。4。水稻高温热害演变趋势水稻高温热害增加趋势明显且重度灾害显著增加。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抽穗开花期,1961年以来高温热害均呈增多趋势,特别是1981~2010年重度高温热害增多趋势明显。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呈西南部和东部多、中部和中西部少的分布格局;华南地区早稻高温热害少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季稻高温热害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5。低温冷害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低温冷害总体呈减少态势,但1981~2010年低温阴雨呈增多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稻低温阴雨和晚稻寒露风均呈减少态势;低温阴雨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寒露风呈西北部多、东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华南地区寒露风减少态势明显,呈东西部多、中部少的分布格局;低温阴雨增多态势明显,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东北地区水稻冷害减少态势明显,呈中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春玉米冷害减少态势明显,呈东南部和西南部少、中部和东北部多的分布格局。6。霜冻害演变趋势1961年以来,霜冻害总体呈减少趋势,但局部地区有加重趋势。黄淮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冬小麦苗期霜冻害,霜冻天数均呈减少态势;黄淮海地区呈西部多、东部少的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冬小麦发育提前使得霜冻害并未因霜冻天数的减少而减轻,部分地区甚至有加重趋势。东北地区春玉米乳熟期多发霜冻害,苗期少发霜冻害,但二者均呈减少态势;苗期霜冻害呈东部多、南部和北部少的分布格局,乳熟期霜冻害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格局,但在黑龙江、吉林等部分地区,霜冻害有增多趋势。7。玉米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春玉米主产区(黑、吉、辽)气象产量的波动幅度和灾年平均减产量明显大于夏玉米主产区(冀、鲁、豫),春玉米主产区灾年平均气象减产率(10。7%)明显大于夏玉米(5。3%),春玉米比夏玉米面临更大的灾损风险。灾年玉米单位面积减产量较高的省份是辽宁和青海,吉林和辽宁的玉米减产总量最大,辽宁、天津和黑龙江的灾年玉米气象减产率较大。北方的黑龙江、吉林、辽宁、青海以及南方的江西、安徽、湖南、广东等地是玉米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8。冬小麦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冬小麦趋势产量为3237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3%,最大达6。5%。宁夏、安徽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宁夏和西藏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河南和山东的气象减产总量较大,宁夏和甘肃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冬小麦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北方冬麦区,宁夏、甘肃和贵州等地是冬小麦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9。一季稻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一季稻趋势产量为6399kg/ha,呈显著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1%,最大达6。5%。江苏和四川的一季稻减产总量较大,河南、陕西的一季稻气象减产率较大。一季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吉林、黑龙江等北方水稻产区和江苏、安徽、四川等南方水稻产区。吉林等地是一季稻气象灾损风险的高发区。10。双季早稻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双季早稻趋势产量为5299kg/ha,呈弱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2。2%,最大达5。9%。安徽、湖北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大,安徽、湖北和云南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江西的气象减产总量最大,安徽的气象减产率最大,最大气象减产率达32。6%。双季早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安徽、江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其中安徽是双季早稻气象灾损的高发区。11。双季晚稻气象灾损评估1981~2012年,全国年均双季晚稻趋势产量为4990kg/ha,呈明显增加趋势;灾年年均气象减产率为3。2%,最大达10。5%。云南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最大,云南和广西的单位面积气象减产量较大,湖南的气象减产总量最大,云南和海南的气象减产率较大,其中云南最大气象减产率达8。9%。双季晚稻与早稻的种植区域基本相同,但由于种植时期不同,气象灾损的风险区也不相同。双季晚稻气象灾损主要发生在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12。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对策措施围绕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增产增收与粮食安全这一重大国家需求,基于农业气象灾害的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分析,针对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及不同粮食主产区,本书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气象防灾减灾的具体对策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播种期,合理避减灾害危害;第二,选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科学应对灾害类型变化的影响;第三,推广农业节水栽培模式,提升防旱避险水平;第四,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第五,强化农业气象灾害减灾管理,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606 0_ ■a农业气象灾害■x损失评估■x演变趋势■x研究报告
606 0_ ■a损失评估
606 0_ ■a演变趋势
606 0_ ■a研究报告
690 __ ■aS42■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8082382
905 __ ■bCX029353■dS42■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