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CX036728 |
F329.02/0749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总馆流通库 |
|
CNY45.00 |
CNY45.00 |
2019-10-28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7052
005 __ 20200527154409.0
010 __ ■a978-7-5097-9484-5■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6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均田制兴废与所有制变迁■f李锡厚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6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北朝隋唐均田制下的所谓“受田”,一般并非实受。误将“受田”理解为实受者,得出结论,大量无主荒地的存在以及土地国有制是实行均田制的前提条件,并进而推论是拓跋族将均田制带进了中原社会。本书揭示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是如何导致误读历史文献,引导出不能成立的考证结论。土地买卖的盛行,客居人户的遍布各地,“乡”“里”不再是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统一的共同体,乡官里正也不再具有造籍账和受田还田的职能。五代宋元时期法律保障土地买卖“亲邻优先”,以及关于财产继承、分析的各项规定,反映了所有制的前提和基础已经发生改变,宗族共同体(“亲邻”)已经成为这一时期所有制的前提和基础。这种情况,直到明清时期才发生变化: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开始造就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人们逐渐摆脱对共同体的依赖。
606 0_ ■a土地制度■x研究■y中国■x5世纪■x13世纪
606 0_ ■a研究
606 0_ ■a中国
606 0_ ■a5世纪
606 0_ ■a13世纪
690 __ ■aF329.02■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7432219
905 __ ■bCX036728■dF329.02■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