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第二版/于志刚编著
标准编号:978-7-5201-2556-7   
主要著者:于志刚编著   
出版信息:       
载体形态: : 图表
价格描述:45.00
主题词:刑法  法的理论  中国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犯罪  研究  
电子资源: 查看资源1 
相关资源:
 

内容摘要

传统社会全面“数字化”引发的网络犯罪“虚拟”特性,是困扰刑法实践和理论的核心。本书以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虚拟空间中刑法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变。“二元化”是本书的显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在研究思路层面,宏观思路和微观思路兼顾。本书对虚拟空间中犯罪的发展脉络、信息时代的法益扩张模式、信息时代的中国刑法转型等宏观基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兼顾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虚假信息犯罪、网络赌博犯罪、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等微观性典型犯罪的具体分析。第二,研究对策层面,司法对策和立法对策并举。本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的法益更新、法条关键词重构、犯罪形态变化,通过
文献条码 索书号 状态 所属分馆 所在馆 馆藏地点 架位号 单价 套价 入库日期 操作
CX033358 D924/0749 在架 苍溪县图书馆 苍溪县图书馆 总馆流通库 CNY45.00 CNY45.00 2019-10-28 登录
订购年份 验收类型 验收期数 验收数量 验收日期
未找到数据
000    nam0
001 __ 012020003682
005 __ 20200527154122.0
010 __ ■a978-7-5201-2556-7■d45.00
100 __ ■a20200527d2018    ekm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
105 __ ■aak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虚拟空间中的刑法理论■h第二版■f于志刚编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8
215 __ ■a页■c图表■d
330 __ ■a传统社会全面“数字化”引发的网络犯罪“虚拟”特性,是困扰刑法实践和理论的核心。本书以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的“虚拟性”为切入点,全面系统地展现了虚拟空间中刑法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演变。“二元化”是本书的显著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在研究思路层面,宏观思路和微观思路兼顾。本书对虚拟空间中犯罪的发展脉络、信息时代的法益扩张模式、信息时代的中国刑法转型等宏观基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兼顾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虚假信息犯罪、网络赌博犯罪、网络不正当竞争犯罪等微观性典型犯罪的具体分析。第二,研究对策层面,司法对策和立法对策并举。本书一方面,对网络社会的法益更新、法条关键词重构、犯罪形态变化,通过司法努力进行扩张解释的合理性及正当性边界展开详细论证。另一方面,则对信息时代引发的时代性立法更新需求,基于“新型法益刑法保护”、“共犯行为正犯化”、“预备行为实行行为化”三类核心思路进行了理论回应。第三,在研究视角层面,域内视角和域外视角的融合。本书以我国大陆地区为基础研究视阈,同时基于信息时代犯罪的国际属性,引入了大量我国港、澳、台地区和境外国家最新实务观点和理论成果,并重点探讨了未来国际刑法规则建构中的中国立场。
606 0_ ■a刑法■x法的理论■y中国■x计算机网络■x计算机犯罪■x研究
606 0_ ■a法的理论
606 0_ ■a中国
606 0_ ■a计算机网络
606 0_ ■a计算机犯罪
606 0_ ■a研究
690 __ ■aD924■v4
690 __ ■aF49■v4
690 __ ■aTP393.4■v4
690 __ ■aTP18■v4
690 __ ■aD669.9■v4
690 __ ■aD902■v4
856 __ ■u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bookdetail?SiteID=14&ID=9910262
905 __ ■bCX033358■dD924■e0749■f1
906 __ ■d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