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号: | 978-7-80710-871-9 |
主要著者: | 张柯 zhang ke 著 |
出版信息: | |
载体形态: | 185页 : 照片 ; 25cm |
价格描述: | CNY22.00 |
主题词: | |
相关资源: | |
内容摘要
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
CX002427 | K825.4=76/0749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期刊阅览室 | CNY22.00 | CNY22.00 | 2019-10-28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
未找到数据 |
《济南走出个季羡林》内容简介:季羡林人生起伏跌宕,充满传奇。笔者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思索推敲,力图破解关乎季羡林人生命运的重大奇遇,猛然发现季羡林的人生有四个“7”字特别紧要。其中有两个“7”与济南相关。研究季羡林切切不可忽视。
第一个“7”,是1917年的“7”。这一年,6岁的季羡林从清平来到济南城。如果季羡林不来济南,季羡林就是贫、雇农的季羡林,不是我们知道的季羡林了。
第二个“7”,是1937年的“7”。这一年,因留学生交换期到期,国内经费停供。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哈隆教授伸出援手,聘请季羡林为汉语讲师,解决了他的吃饭和学业问题。有了工资,季羡林继续了在德国哥廷根的学业。不然,季羡林就拿不到博士学位。
第三个“7”,是1947年的“7”。在二战爆发、回国归途阻断、与亲人睽隔12年后,季羡林乘飞机从北平飞回济南探亲。在见到困窘的家境现状后,他当即决定辞掉剑桥聘约,不再返回欧洲。从此在中国,他秉持“有多大碗,就吃多少饭”的理念,继续在学问上扩大自己的摊子,在北京大学教书一生。
第四个“7”,是1967年的“7”。这年年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不甘受辱的季羡林精心做好了自杀准备。这一天,他拿着一小布口袋安眠药正欲走出家门赴死的时候,突然响起剧烈的敲门声,自杀被意外的响声给“冲了”。他被造反派抓走批斗,遭受毒打之后,他顿悟了。这样的遭际都能忍受,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如果不是这个突然而至的敲门声,也就没有我们知道的季羡林了。
张柯(潇泺)1957年生,1978年起发表作品。现任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高级编辑。2004年被聘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季羡林幼年,发表相关文章多篇。发表在《文汇报》、《南方周末》、《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大众日报》、《山东文学》上的报告文学、散文、杂文、新闻通讯,数次被《报刊文摘》、《文摘报》、《文摘周报》、《杂文选刊》、《收藏周报》及各大网站转载。在《济南日报》开辟的杂文、时评专栏《明湖语丝》,被评为山东省新闻名专栏。出版有杂文集《鳖精不是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