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H00389536 |
G899/0017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总馆特藏书库 |
|
CNY69.00 |
CNY69.00 |
2017-10-2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
001 __ CAL 012018014626
005 __ 20180228115755.8
010 __ ■a978-7-5201-1944-3■dCNY69.00
099 __ ■aCAL 012018014626
100 __ ■a20180125d2018 em 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110000
105 __ ■aak a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隐遁的社会■Ayin dun de she hui■e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d= The hidden society■ea study on Chinese cricket-fighting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sociology■f牟利成著■zeng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8
215 __ ■a252页■c图■d24cm
225 2_ ■a田野中国■Atian ye zhong guo
320 __ ■a有书目 (第245-252页)
330 __ ■a每到八月份的“虫季”,中国有百万“蟋蟀大军”开始围绕“蟋蟀”流动。该群体一直没有进入社会学研究的视线,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这一群体在蟋蟀收购时聚集在一起,收购完成,群体成员就会像蒸发了一样顷刻间消失在更大的人群中;第二,当这一群体的成员再次相聚,他们每个人都成了进出全国各大小斗蟋“堂口”的斗蟋者。因为“堂口” 要防止“公安”(国家)对斗蟋博彩的打击,所以往往只对“熟人”开放,这进一步增加了斗蟋人群的封闭性。但同时,这一斗蟋群体在中国存在了千百年,其中的人员尽管分布在五湖四海,但他们分享着同样的宏观历史叙事;阅读着同样关于蟋蟀的“古谱”;信守并遵从着几乎相同的斗蟋原则和规则;以类似的方式言说和行动。他们靠传统文化的连接,俨然在现代的中国形成了一个不为人知的 “隐遁社会”。斗蟋蟀不是简单蟋蟀在斗栅内的拼杀,而更主要的是在斗栅外人与人的较量。而他们较量的依凭不是简单对斗蟋技术的掌握,而是对内含于斗蟋传统文化的谙熟。另一方面,面对国家的“爆堂子”,一个生活于斗蟋社会中的真正斗蟋者不是简单地抗拒和躲避,而是把“嬉戏”的逻辑运用其中。他们把国家也纳入进来,当作了斗蟋嬉戏的另外一个反面参与者。从而,斗蟋文化通过文化的介入,呈现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国家-社会”关系样态。
410 _0 ■12001 ■a田野中国
510 1_ ■aHidden society■ea study on Chinese cricket-fighting from the view of cultural sociology■zeng
517 1_ ■a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斗蟋■Awen hua she hui xue shi jiao xia de zhong guo dou xi
606 0_ ■a斗蟋蟀■Adou xi shuai■x体育运动史■x研究■y中国
690 __ ■aG899■v5
701 _0 ■a牟利成■Amou li cheng■4著
801 _0 ■aCN■bNMU■c20180228
905 __ ■bH00389536■e0017■dG899■f1■aTSG
906 __ ■d69.00
920 __ ■a215010■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