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H00190953 |
G206.2/0322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期刊阅览室 |
|
CNY46.00 |
CNY46.00 |
2017-10-2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09785808
005 __ 20191128193827.0
010 __ ■a978-7-100-17112-0■d46.00
100 __ ■a20200408d2019 em 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110000
105 __ ■ay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媒介史强纲领■9mei jie shi qiang gang ling■e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f胡翌霖著
210 __ ■a北京■c商务印书馆■d2019.05
215 __ ■a306页■d21cm
225 1_ ■a清华科史哲丛书
330 __ ■a本书首先把媒介的视角引入技术哲学,提出媒介存在论的哲学构想,把媒介作为存在论技术哲学的核心概念:存在论就是媒介论,对媒介的追问就是人的自我反思。接着,本书给出媒介史作为先验哲学的意义,先验哲学即对知识何以可能的条件进行追问,而媒介环境恰恰就是这一条件。借助斯蒂格勒,本书对柏拉图的回忆说和康德的先验哲学进行了阐释,突出记忆与技术的关系,记起的可能性就是记下的可能性,从而把先验问题引向媒介史研究。进而,我仿造布鲁尔的知识社会学的强纲领,提出了媒介史强纲领,包括因果性、公正性、对称性和反身性四条原则。但这些原则并不至关重要,重要的是“媒介史”这一概念的树立本身。正文部分依次梳理了媒介环境学传统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包括芒福德、英尼斯、麦克卢汉、翁、爱森斯坦、波斯曼、莱文森等,并借助他们的工作阐发了媒介史实践的方法、侧面及其得失。
461 _0 ■12001 ■a清华科史哲丛书
606 0_ ■a传播媒介■x环境科学■x哲学
690 __ ■aG206.2■v5
701 _0 ■a胡翌霖■9hu yi lin■f(1985-)■4著
801 _0 ■aCN■bCNMARC■c20200408
905 __ ■bH00190953■aTSG■dG206.2■e0322■f1
906 __ ■d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