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编号: | 978-7-5446-5970-3 |
主要著者: | 廖巧云 liao qiao yun 著 |
出版信息: | |
载体形态: | 15,256页 ; 23cm |
价格描述: | CNY56.00 |
主题词: | 语义 修辞 认知语言学 研究 |
相关资源: | |
内容摘要
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
H00192367 | H030/0022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期刊阅览室 | CNY56.00 | CNY56.00 | 2017-10-2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
未找到数据 |
本书旨在以心智哲学和生成整体论为主要理论指导,为汉语语义修辞识解构建一个分析框架,以揭示语义修辞的识解机制,并运用框架对语义修辞范例进行分析,以验证框架的可操作性;再进一步应用认知神经心理学最为成熟的ERPs技术手段进行实验研究,以论证语义修辞识解认知神经机制的心理现实性。由于汉语修辞种类繁多,而这样一项研究无法涵盖各类修辞,因此本研究聚焦于语义修辞。
语义修辞研究历史悠久。迄今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古典修辞学、传统修辞学、新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认知神经语言学等视角对修辞进行过探讨,比较清楚地梳理了修辞的复杂情况,为修辞的分类、描写及其规范运用积累了大量成果。不过,对于语义修辞识解机制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国外关于语义修辞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的资料较为丰富,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对某一种语义修辞(如隐喻、双关等)的涉猎,而直接涉及语义修辞话语识解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不多;国内的同类研究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涉猎范围很小,而且还没有学者试图将语义修辞放在一个统一的语言学理论框架中进行探讨并同时运用ERP实验对框架进行验证。因此,本研究希望在语义修辞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方面做出新的尝试。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为绪论,涉及本书的研究目标、理据、方法论等;
第二章在对汉语修辞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回顾其研究简史,并进一步对语义修辞研究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和主要论题;
第三章运用基于模型的语用推理理论下辖的内涵外延传承说对整体性认知语用模型(HCPM)下辖的话语识解框架进行修补,并运用心智哲学理论对框架进行拓展,提出了意向性视域下的内涵外延关联—传承模型(Annotation-Denotation Relevance-Inheritance Model, ADRIM);
第四章将ADRIM用于分析不同的语义修辞话语,以范例分析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章简要介绍了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概况和ERPs研究方法以说明本实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详细讨论了本书的实验技术和具体方案;
第六章是关于语义修辞话语认知神经机制的ERPs实证研究,即语义修辞范例的ERPs研究,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我们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所得到的思辨性结论;
第七章为总结与展望。
本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本书对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和认知神经语言学角度进行语义修辞研究乃至整个修辞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本研究构建了语义修辞话语识解机制分析框架,并指出通过关联—传承手段在心—物随附性作用下提取能够体现A与B两事物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特征为语义修辞话语识解的关键环节,这使在构建语义修辞话语涉及的两个域之间关系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思辨性研究与实证性研究有机结合的成功尝试,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范例,语言的思辨性研究与脑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将有效推动理论创新工作的展开,以有效促进理论不断走向完善;创造性地将索引假设作为理论框架,采用语言理解的可供性提取研究范式,进行了修辞话语识解机制的ERPs研究,验证了语义修辞话语识解的关键环节是通过关联—传承手段在心—物随附性作用下提取能够体现A与B两事物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特征的思辨性结论,该研究范式为其他修辞研究乃至整个语言研究提供了参考。
其次,本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人类心智研究和人工智能语言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面对当今社会的语言需求,特别是针对信息化、智能化对语言的需求,面对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和大众生活中的各种语言问题,以及随着国内外人工智能研发如火如荼的进展,人工智能在语言表达能力、跨文化驾驭能力方面的研究有待突破,使语言研究服务人工智能开发与利用的国家战略。本研究通过人类的语言运用来窥视人类的心智运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原理,因此,该研究结果为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素材,有望为人工智能的语言研究提供可资借鉴和进一步反思的研究成果。
再次,该研究对语言教学特别是修辞话语的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书以八种语义修辞为主要研究对象,但该研究方法可以投射其他各种修辞,进而投射所有非字面义表达,从而为非字面义表达的教学提供参考,即非字面义表达的教学应该重点注意其所表达的语义,并且要解释其含义的来源。这将对外语教学中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本书适用于对语言和语言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也适用于广大的外语教师和有关社会工作者。
廖巧云,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河南大学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文化促进会体认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中西语言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首批社科专家库入库专家,曾任全国外语类核心期刊《外国语文》、CSSCI集刊《英语研究》编委。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6项,曾主持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2项。出版《因果构式的运作机理研究》《语义修辞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等著作6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被评为“第四批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得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次和三等奖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