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H00208162 |
I206.6/0072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双河乡分馆 |
|
CNY88.00 |
CNY88.00 |
2017-10-2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0395074
005 __ 20190911150131.0
010 __ ■a9787536088337■dCNY88.00
100 __ ■a20190911d2019 em 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440000
105 __ ■ay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9min guo shi qi zhong xue sheng de xin wen xue jie shou yan jiu■f罗执廷著
210 __ ■a广州■c花城出版社■d2019
215 __ ■a378页■d24cm
225 1_ ■a民国文学史论■h第二辑■f李怡, 张中良主编
300 __ ■a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经费资助
330 __ ■a本书是一部研究民国时期(1920-1949)的中学生与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学的关系的专著,全面考察、梳理了中国新文学走进中学教育、被中学生们广泛阅读并被他们喜爱、模仿试作和创造性地转化等等的情况。该论著共三编,包括“观念、体制与时代背景”“接受的渠道、方式和对象”“接受与转化的向度”,具体分为八章,先从民国时期的文学思想、教育观念及其时代演变、中学体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审和使用体制等方面探讨民国中学生接受新文学的大背景,再从国文教材、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校园活动等方面分别考察中学生接触、接受新文学的具体情况,最后从作文教学、中学生文艺两方面考察中学生接受新文学的结果(效果)--新文学精神(“社会文学”倾向与忧国忧民情怀)的传承。全书视野开阔、内容完备,极富资料性(大量使用原始材料)和实证性。
461 _0 ■12001 ■a民国文学史论
606 0_ ■a中学生■x新文学(五四)■x接受学■x研究■z民国
690 __ ■aI206.6■v5
701 _0 ■a罗执廷■9luo zhi ting■f(1975-)■4著
801 _0 ■aCN■b91MARC■c20190916
905 __ ■bH00208162■aTSG■dI206.6■e0072■f1
906 __ ■d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