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H00217053 |
I207.227.44/0008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石门乡分馆 |
|
CNY88.00 |
CNY88.00 |
2017-10-2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010298091
005 __ 20190715102911.0
010 __ ■a9787520144650■dCNY88.00
100 __ ■a20190715d2019 em y0chiy5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110000
105 __ ■ay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万象自往还■9wan xiang zi wang huan■e苏诗与苏学■f关鹏飞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9
215 __ ■a43,231页■d23cm
314 __ ■a关鹏飞,浙江安吉人,博士,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讲师。出版有《探源诗经》两本,《楚辞》注评一本。
330 __ ■a苏诗与苏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人文艺术内部来看,苏学中作为空间艺术的画学和作为时间艺术的琴学,对苏轼的诗作、诗风和诗论都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一方面在时间层面体现出长久而阶段清晰的流变历程,是苏轼诗画论的核心,另一方面又表现出画学对诗学的反哺作用,对克服某些诗歌缺点(如以文为诗等)和推进诗歌特点的形成(如苏诗中的形象感)有较为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对诗歌的深度表达有所局限。后者使苏轼在无力反抗音乐时间流逝的熏陶与思考中,深化与拓展其创作人格与哲理深度,并在琴诗实践中体现出诗歌与音乐共振的紧密联系。另外,苏学中的佛学特点尤其是禅学色彩,成为后人厘清苏诗的重要线索。一方面,佛学对苏诗的空静观确实有所贡献,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体现出“兼性共生”的特点,不能一概而论。最后,从诗歌内部来看,苏轼精妙的用典呈现出独有的苏学风貌,但前人在研究中对此有所忽略,从而对苏诗中的一些用典进行批评,实际上恰恰体现出自身对苏轼思想学问与艺术思维的误解。人文艺术之外,苏学中的科学(宋代称作格物之学)因素是把双刃剑,但苏轼对此扬长补短,可对今天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有所启示。
517 1_ ■a苏诗与苏学■9su shi yu su xue
600 _0 ■a苏轼■f(1036-1101)■x宋诗■x诗歌研究
606 0_ ■a宋诗■x诗歌研究
690 __ ■aI207.227.44■v5
701 _0 ■a关鹏飞■9guan peng fei■4著
801 _0 ■aCN■b91MARC■c20190716
905 __ ■bH00217053■aTSG■dI207.227.44■e0008■f1
906 __ ■d8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