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条码 |
索书号 |
状态 |
所属分馆 |
所在馆 |
馆藏地点 |
架位号 |
单价 |
套价 |
入库日期 |
操作 |
H00239410 |
D668/0083 |
在架 |
苍溪县图书馆 |
苍溪县图书馆 |
亭子乡分馆 |
|
CNY98.00 |
CNY98.00 |
2017-10-25 |
登录 |
订购年份 |
验收类型 |
验收期数 |
验收数量 |
验收日期 |
未找到数据 |
000 nam0
001 __ 2019291232
005 __ 20191223213333.0
010 __ ■a9787520158985■dCNY98.00
100 __ ■a20191223d2019 em y0chiy0110 ea
101 0_ ■achi
102 __ ■aCN■b110000
105 __ ■ay z 000yy
106 __ ■ar
200 1_ ■a中国社会变迁■9zhong guo she hui bian qian■f李友梅等著
210 __ ■a北京■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d2019.11
215 __ ■d24cm
330 __ ■a新中国成立于冷战时期动荡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至今已走过七十载春秋。在这跌宕起伏的七十年间,中国不仅将曾经一盘散沙的社会整合起来,而且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在赶超型现代化的路径下,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迅速跃身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到58.5%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社会在七十年间发生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变迁。而这些变迁在西方国家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回首建国以来的经历,中国社会的变迁呈现出了怎样的整体特征?其间所内涵的实践逻辑是什么?支撑和推动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在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只有明晰这些问题,才能够在未来复杂莫测的背景下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方向。当前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共识,中国社会变迁的特征、逻辑与动力并不是基于西方实践的“国家-社会”理论所能够回答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所运用的“制度与生活”理论范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期待”和“国家的政策与制度供给”这两个重要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历史辩证关系入手,为揭示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606 0_ ■a社会变迁■x研究■y中国■x1949■x2019
690 __ ■aD668■v5
701 _0 ■a李友梅■9li you mei deng■4著
801 _0 ■aCN■b91CIP■c20191223
905 __ ■bH00239410■aTSG■dD668■e0083■f1
906 __ ■d98.00